船舶工業有個很大的特點:滯后性。所以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可能要在兩三年以后才能更深地在這個行業中體現出來。按照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總體要求,這次規劃首先就是要穩定船舶企業的生產,其次是調整結構,然后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我們今后的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 我國應該說也是一個航運大國,國內船舶市場的需求肯定還有不少,根據這次調整振興規劃,我們還要出臺一些擴大國內需求的政策。 可是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下,現在船舶行業面臨三難:接單難,融資難,交船難。 所以,現在首先是要保住訂單,我們去年年底大約有2億多手持訂單,保訂單就是保增長的前提。怎么保訂單?一個是在信貸上給予支持,對造船企業手持有效合同的訂單所需要的流動資金,金融機構應按期到位。另外就是擴大內需,淘汰一些老舊船,按照國際上的一些規范要求,加快彈殼游船的淘汰,積極發展遠洋漁船、工程船舶、工作船等等。所有這些,規劃都有詳細闡述。 至于融資難,現在國際金融信貸全面收縮,國外的船東在國外貸不到款,希望我國的金融機構能夠支持。而國內有些金融機構,把造船業和航運業看成高風險行業,對船廠融資、貸款加大了審查力度。規劃明確提出,金融機構要增加船舶出口的買方信貸的資金投放,就是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來的,不僅兩大集團和骨干船廠,還包括地方的民營企業。關于信貸政策,明確相關銀行要能夠保證船舶企業手持有效訂單的流動資金按時到位。 縮短與世界造船大國強國之間的差距,規劃明確了幾大指標,一個是到2011年完工的船舶,要5000萬載重噸以上,第二是在世界船舶工業市場的占有率要達到35%以上。這意味著要比2008年提高10個以上的百分點,非常不容易。第三,船運配套設備裝船率要達到65%以上,這是長期困惑我們的問題,過去這個指標一直都在50%以下。 大家都認為船舶行業是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行業。有個研究機構曾推算過,每增加一個船廠的勞動力,大概可以帶動上游產業2.26個勞動力,如果以船舶工業2007年完成2700萬噸來測算,明年大概能夠完成到5000到6000萬噸。如果每年勞動生產率再提高10%,可以吸納直接勞動力大概有90萬人,會帶動間接的上游產業的勞動力210多萬人,總量就是300萬人,這對于減輕我國就業壓力是個重要的貢獻。 說到產業內部的深層次矛盾,我要特別說一說商品船現象。船舶是一種特殊產品,價格小一點的幾百萬、幾千萬,高的幾億、幾十億,液化天然氣船就有十幾億到二十億人民幣的價值,豪華旅游船就更貴了,一般情況下是有了合同才組織生產。但是商品船不是把船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不是以銷定產,而是以產定銷。就像家電、汽車一樣,先生產,等著船東來買,這在航運市場火爆時可能或許還能夠存在下去,但遇到船市下跌時,就難了。 前幾年航運市場非常好,造船市場因此也非常紅火。中國大規模發展造船,特別是一些民營企業,敢于進入造船行業,也是市場經濟的結果。但是現在,當市場低迷的時候,應該承認,那些新發展起來的企業大都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調整是必需的,這樣才能使我國船舶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是危機,就有機遇。只要我們措施得當,在這個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指導下,完全能實現2015年中長期規劃提出的目標。
船舶必須配置一整套符合規范要求的動力裝置和輔助設備后,才能在水上航行.這些動力裝置包括有船舶主動力裝置、輔助動力裝置、蒸汽鍋爐、制冷和空調裝置、壓縮空氣裝置、船用泵和管路系統、造水裝置和自動化系統等.這此機電動力設備主要集中于機艙,專門管理這些設備的技術部門是輪機部。